亞典任務
在台北,如果你是學藝術的、混藝術圈的,你一定要時不時去晃一圈「亞典書店」好像才好跟人家聊天,我心裡有著要去一探究竟的想法已經是個把年頭計算了,但是也一直沒去過,有點心虛,不知道我這樣算不算是混藝術圈的呢?但事情總是這樣子的,如果一件事情是大家都勢必要經歷的,那你如果越晚去完成,能陪同你一起去的人會越來越少。但為了避免次次人們圍成一個圈圈閒聊的時候一談到「亞典」,我都需要默默避開(這種事真的太常發生),我終於決定尋定一個週五的晚上,不顧寂寞,隻身前往「亞典書店」繞個一圈,一探究竟,結果當晚卻有超乎書店的另外收穫。
跟著手機上的地圖一路探尋,由於附近的單行道實在太多了,始終無法在停車與目的地的距離達到最高的效率,索性就這麼停在路邊,決定步行前往。車這麼一停,頭這麼一抬,眼前一個舊式的西式獨棟宅院,坐落在台北市這麼中心的地段,靜謐的巷弄但巷寬不至於太窄,雖然不是豪華的建築風格,但這正是心中理想的居住環境,最吸引人的是那占地比建築物還大的前院,有著幾張戶外的陽傘桌椅,再仔細一看,門口放著幾盆賀開幕的花盆,屋子裡聚焦的燈光打在乾淨利落牆面上的畫,原來是一家畫廊,而且剛好碰上了一檔展覽的開幕茶會,但是哪一家呢?尋找招牌花了不少的時間,方才看見門口一個小到像是擔心被人發現的標誌-「一畫廊」,還和上面另一間貿易公司的招牌合掛,因為色彩的關係吧,幾乎視線都被那貿易公司的招牌給搶了去。「一畫廊」有聽過,真的有聽過,但真的很少很少,也從來不知道他們時常舉辦如何的展覽?有做誰的作品?這引起了我的好奇,就這麼走了進去,果然大為驚奇。
是一檔展覽名稱叫做「在之間之外」的小型個展,你真的從來想不到,一個幾乎令你想不起來的小畫廊,裡面展出的作品如此精彩,不過台灣的畫廊時常都是這種形態-小巧精緻、重質不重量,令人欣慰。「在之間之外」乍聽下來覺得或許在討論界限的問題,但一進去展場,立刻感受到討論的何止界限而以的問題,更包含了維度、時空及實質與虛擬的定位豐富的開放性問題,每幅作品都以宇宙的調性做基底,帶有穿越、切割、同時、座標等繪畫語言,看得出來創作者對科幻、宇宙及天文有很大的興趣,也有深入地研究,然而這樣的主題要作為「繪畫」題材,卻往往很容易就會掉入了一種媚俗境界,但他沒有,這成為令人驚豔並想追究的最大原因-為何沒有?藝術家本人在現場,在仔細端詳每一幅作品之前我厚上臉皮湊上去聊了幾句,然後又再細看每幅作品,便能慢慢體會他那不俗背後的底藴。與其說他使用了「繪畫」這個媒介來討論「天文」的問題,不如說他反而是用「天文」這個媒介來討論「繪畫」這個問題,而這個轉向正是他那一幅幅平面的作品再更多出來的層次,雖然不能具體明確地指出,但你確確實實感受得到那抽象地不同,我想這就是創作者內在所積累的厚度,怎麼能夠想像他如何掌握一張作品的構思及考量?如此的判斷力,我想就是差別所在。
『「對象」本身不再是當代藝術所表達的重點,重點是,去到那個「對象」中間的過程。』,若你帶著如此的觀念去看待當代藝術的作品,我想,當代藝術與你之間那似乎遙不可及的距離感,很快就會被取消的。
結果最後,「亞典書店」的任務還是沒達成,所以今晚,我還是以一個圈外人的身份,意外參加了一場好展覽的開幕,並且一點也不擁擠,展期到2017/2/4,去看看吧,如此精彩的展覽作品,卻有著門可羅雀的開幕典禮,令人感到唏噓,現在這個年頭,大家都很會用臉書代表本人出席……